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0的文章

煙火

Parque de los periodistas on Flickr - Photo Sharing!   七月二十日是哥倫比亞獨立 200 周年的紀念日,早上有閱兵大典,晚上有煙火,整個城中擠得水洩不通。 Carrera 7 上萬頭鑽動,每幾公尺就站一個警察維持秩序。   獨立兩百周年,雖然前途依然舛舛,不過 Feliz Cumple, Colombia!! 連結: Monserate 上的煙火. photo by Miguel Navarro Sanint.

資訊平台

  報導人波利瓦在學校裡是幫老師做替代性溝通(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研究的,對於傳播媒體算是有番研究,給了我幾個南美洲批判性較強的網站給我參考。   1934年在智利 Santiago 創立的 Radio Mineria 是南美洲的第一個電台,歷史久遠,在這之後,電台就成為傳播媒體的大宗,特別是在鄉下地區,許多鄉下人(特別是原住民)生活的資訊全仰賴地方電台,無時無刻收聽收音機的地方頻道,是非都市區非常重要的傳播工具。   大學電台沒有營利的考量,一直是批判政府社會的主力,其中有:    FM 98.5 UN Radio   http://www.unmultimedia.org/radio/english/ FM 90.4 UD Radio (Radio universidad distrital) http://www.udradio.com/ FM 91.7 Radio Universidad Javeriana http://www.javeriana.edu.co/javerianaestereo/ FM 95.9 Radio Nacional http://www.radionacional.com.ar/ FM 99.9 Radionica http://www.radionica.gov.co/ FM 106.9 Radio Universidad Jorge Tadeo Lozano http://www.utadeo.edu.co/dependencias/emisora/envivo.php 這些電台都有網路電台,可以透過網路收聽。 至於批判性較強的電視台、論壇等,有下列這些: Señal Colombia : 專論哥倫比亞的電視台 http://www.senalcolombia.tv/ Desde Abajo : 拉丁美洲的綜合評論 http://www.desdeabajo.info/ TeleSur : 拉丁美洲的綜合電視台 http://www.telesurtv.net/ Le Monde Diplomatique : 世界綜合評錀 法文版: http://www.monde-diplomatique...

[關鍵詞]恐懼

  恐懼是一種權力(poder),並具有控制力(tiene un control)。恐懼如鬼魅,引起影像(imagenes)、情緒、思想、言語(palabras )及行為。當人恐懼時,會產生痛苦,並帶來仇恨。恐懼使我們攻擊自己或是別人、逃避,並產生病痛。恐懼帶來不安全感、欺瞞、恨意及孤寂(soledad)和威脅(chantajes),但恐懼也是對人得一種保護,避免人傷害自我或他人。   時間及恐懼都是具有力量的(poderoso),若我們能掌握恐懼,我們就能掌握一切,掌握我們的恐懼就是掌握我們自己,若否,恐懼就會反過來掌握我們。時間也是如此,若我們能掌握時間,就能擁有永恆的生命。若我們能綁住(amarrado)時間,也就能綁住恐懼。

女人

  在 fiesta 上認識了來自華盛頓的 gringa。grings 在哥倫比亞以教英文為生,但之前是念國際衝突與人權法等出身的,是個非常強悍的女生,會在篤信天主教的小鎮與朋友們爭論「我覺得我們並不需要創造一個神去崇拜」這種事,讓我對她有著很深的印象。那天和 gringa 一起去 Huila 參加 San Pedro(Huila 的嘉年華會),在雜貨店裡和老闆娘不知怎麼的聊到哥倫比亞的女性地位,女權議題就由此展開,在場男性很有默契的全數緘默。   所謂的「拉丁國家」都算是比較父權的文化,但是比起來,歐洲和拉美的差異就很大,拉美之內的區域差異也很大,這些都是我來此地之前不知道的事。朋友C是個情場浪子,追求過女人無數,總是拉著我說所有關於女人的種種,C雖是哥倫比亞人,卻在西班牙長大,所以當然兩地的女人都有過。「我比較喜歡哥倫比亞女人,」C說,「西班牙女人和哥倫比亞女人不一樣的是,西掰牙女人嘴上很敢說,可是其實並不做。但哥倫比亞女人不一樣,她們可瘋了,他們嘴上可能什麼都不說,可是私底下什麼都來。」我在台灣接觸到的拉丁朋友們除了巴拉圭之外,大多是中美洲人,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拿馬等地。據南美洲的朋友說,中美洲國家比南美洲更熱情,在性方面也更為輕佻。但我的樣本數不足,無從比較。   性的開放度能夠做為女權的指標嗎?這可能很具爭議性,但是社會如何看待女性的身體、女性對自己身體與社會地位所具有的認知以及所擁有的權力,無疑的可以視為檢驗女權的一個指標。在哥倫比亞,女性的身體是一個凝視的對象,走在街上,任何男士都可以自由的盯著眼前經過的女士瞧,順便吹個口哨或發出 ps ps 的聲音吸引注意。心情好的話可以當成恭維,心情差的時候就很想轉過身去海扁他們。女人很清楚這樣的凝視,而大部分,也享受這樣的凝視。凝視是魅力的指標,在這裡美麗如同一場戰爭,全部的女人莫不卯起勁來打扮。曾經聽過一個法國女生的抱怨,認為哥倫比亞女生只對男生有興趣,對女性友誼則默不關心,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大多花名有主,並沒有這樣的問題,對女性的戰爭我也沒有領教過(還是不要領教比較好,那絕對是一個黑暗的小世界),但自第一次來時我就覺得在這裡擁有某種「標準」的體態、妝容或是氣質是重要的,這是個熱愛選美的國家,每個活動幾乎都會有個「皇后」(reina):咖啡皇后、San Pedro 嘉年華會皇后、甘蔗皇后、芒果皇后....

Pereira

米家的農莊和肉牛群    與 D 通信,說到田野筆記。覺悟到自己只記載正式訪談的筆記方式沒有效率又容易成為憊懶的藉口,決定改變寫作方向,把這裡當做日記來寫,說不定會比正式的文章來的有收穫得多。 ⊙   上個周末是聖人 San Pedro的生日,全國連假(puente)四天,一直放假到週一。哥倫比亞總有很多這樣莫名其妙的連假,說莫名其妙,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放假,就算知道可能是因為某個聖人的生日而放假,也往往說不出到底是為了慶祝誰的生日。趁著連假,室友米粿邀我到他家做客,我在去年來時就認識米粿,也造訪過他們在 Pereira 的農莊,對農莊生活的印象很是清朗,便歡欣答應他的邀約。   米粿工作忙,星期四就搭飛機到P城,我本著窮苦/厚臉皮人類學家的精神,決定搭米粿表親馬丁的車下 Pereira,免費。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與馬丁與我一起到P城的,還有馬丁的好友薩密。之所以值得一提,是因為哥國的系譜總是很有趣。馬丁是米粿的表哥,而薩密的爸爸和馬丁的媽媽(也就是米粿的阿姨)約會,是以薩密和馬丁也認識而成為好友。已經是年逾花甲的奶奶了還交男朋友,我覺得米粿的阿姨非常的酷。不過米粿家的女人似乎都是很獨立自主厲害的角色,米粿的奶奶是女建築師,在哥國有著不少的作品,爺爺之前是哥國和德國的什麼顧問還是技師,總之就是替政府工作的官員,還擁有美國的身分。我沒有見過米粿奶奶,想來已經仙逝,但米爺爺倒是見過的,現在已經有(看來比他小二十歲的)配偶。米爺爺與米奶奶生了三個女兒,米粿的媽媽克萊曼西婭、馬丁的媽媽克莉斯汀娜,以及現居 Cali 的阿姨(去年見過一面,我已經忘記名字了)。米粿的媽媽在七年前和米爸離婚,至今(至少我)未聞有男友。Cali 的阿姨則嫁過三次,現在獨居在 Cali 米奶奶留下的屋裡,作畫練瑜加,日子很是愜意。米家可能因為爺爺和歐洲頗有淵源,家學偏歐,米粿一家三個孩子都讀法國學校(但這裡的有錢人大都讀外國學校,以習得流利的第二外語),家裡親戚也有很多人是說法文的,克里斯汀娜阿姨家裡就有很多法文雜誌,早年也多在歐洲友生活經驗,是以與哥國通常的中產階級相比,觀念上開放許多。離婚,在米家並不是關係的斬斷,而更像是一種家族的擴充。像馬丁和薩密這樣衍生出來的家庭關係很常見,在爸爸節時,米粿一家團聚,會有米爸、米爸的新配偶與其所生的小女兒,米媽、米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