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田野將近

  Muisca介紹了個亞馬遜印地安人給我,名喚哈囉。哈囉聽到有「外國女性人類學家要做yaje」很是驚訝:「yaje有點父權呢,」他說「在putumayo,yaje儀式是男女分開的,有不同的儀節和道具。男性會由最有經驗的人和巫師一起做,而女性則在另一個群體裡,也喝yaje,但功能是不一樣的。他們比較少治療,在這儀式裡,主要是為了關照正在做yaje的男性的靈魂。yaje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宗教的靈魂體驗(espiritu de religion),而是一種智性上的靈魂體驗。(espiritud de conocimiento)。(這部分我其是不懂,好抽象,什麼是智性上的靈魂體驗?哈囉也無法向我說明。)當然,不同的yaje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contex,那些脈絡都是很不一樣的。都市和印地安區,男性和女性,治病和非治病,都有不一樣的yaje。如果你要做yaje,我其實建議你能親自到putumayo一趟,去看那裡傳統的脈絡是怎樣,去和巫醫學怎樣用那些植物與儀式,聽老人家說yaje的故事。」

  「不過我記得yaje的傳統儀式有一大堆的文獻資料。」我說。跑去putumayo並不在我當初的計畫中,加上這一部分田野就要變大了,我有些猶豫。

  「確實,但那也都只是詮釋。做yaje的人很多,但全都是旁觀者,沒有人仔細解釋過yaje這個儀式。是以我認為去那裡訪問老人家是很有必要的。」哈囉研究的就是chaman,他有著山一樣高的傳統巫醫論文。身為putumayo的印地安人,他認為人類學家若要研究薩滿,應該先學習薩滿術,才能了解整套薩滿的宇宙觀,而不是只是客觀的旁觀儀式並分析。「要研究薩滿,就必須先成為薩滿。」他說。

  這個論點跟彼時「土著研究土著」的辯論還真有點像。我提出對客觀性的質疑,但哈囉認為,若不「成為」一個薩滿,就無法體會薩滿的世界,無法體會薩滿的宇宙觀,這樣對薩滿所做出的詮釋就稱不上客觀。「薩滿是一套宇宙觀。」哈囉說,「只要有心都可以學的,你該去向那邊的人學學,你的生命將會開啟更多的經驗。」「另外,若想要做yaje,你可能必須親身體驗這個儀式。因為這不是個美麗的儀式,很多人的身體可能會有不適的反應,你必須取得所有人的同意。你自己做儀式會比較容易。」

  此地做過yaje的人很多,我已經遇見和聽說了許多做yaje的人,但在都市的脈絡中,大概都是為了體驗新鮮刺激而試,很少有我想要找的治療動機。yaje探險的風氣大概是這五六年開始的,都是在都市的脈絡中進行。哈囉和Muisca都可以幫我介紹Nacional裡研究yaje或印地安人學者,再藉由這些老師們將我轉介到 Nacional 的傳統醫學研究團。「跟他們一起行動就安全的多,他們也一直很希望有人類學者能夠加入他們的研究團隊。」

  聽起來一切指日可待。Muisca已經跟我訂下約期,在星期四要幫我介紹研究yaje的老師,看來把我的理論架構翻成簡易西文這件事不能再拖了。

  同樣的,在跳salsa的時候,S也說他的叔叔是人類學者,跟印地安人很熟,可以介紹給我。匈牙利的T也說可以介紹我他在putumayo的朋友,至於yaje探險,C,T和Muisca都很有興趣,自告奮勇要陪我去。

  所以現在必須做的,就是寫信給做yaje的學者共三位;到城中的書局買參考書目,和所有引介人定下確切日期(因為這邊的人都很好,總是邀請我參加活動,可是如果沒有約確切時間地點,到最後就會發現自己被放鳥了。所以口頭上的約定若沒有confirm就不是約定,如果真的想要約,最好自己打電話確認一下。),向哈囉要參考書單。

  希望一切順利。

留言

  1. 子芸你好:
    我是縈瑩,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我?從FB上妳和Eco的對話中,發現你有個田野紀錄的部落格,就來參觀了~本來一直潛水中,不過看到這篇文章,忍不住要幫你的進展喝采一下! :)

    很棒~加油!!

    回覆刪除
  2. 學姊謝謝....T_T 我覺得我好像太混了, 一直沒有做好田野筆記...這周是semana santa,決定留在家裡加油。希望能有很多新文章(可是看西文文章好痛苦喔 噁...)。我早該通知你的,可是一直忘記:P 很高興你竟能找到這裡!請不要潛水,我極需大家的意見!我淺薄的人類學知識都是靠討論堆砌而來的啊....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際志工與人類學家....

人類學家Mead 穿著薩摩亞服飾與當地人合影 photo:  http://www.scielo.br/scielo.php?pid=S1809-43412012000200008&script=sci_arttext        一直到現在,我其實還是無法自稱自己是個人類學家,就算我受過一點點的訓練,花了很多時間寫了一本論文,但慚愧的是我依然懷疑自己有多少人類學的視野,在學理上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念人類學的初衷,其實是模糊地希望能做一些事情,而我相信「人類學」對那些事情大概是有益的。不過就像我一直到了大四,才知道原來自己有興趣的那些東西範疇上有個名字叫做「人類學」,我在碩班後期,也才知道我想做的事情可能有個名字,叫做「人道援助」。這個模糊地概念在當了某機構志工後開始變得清晰了些......或許是終於認識了一些這條路上的人,也開始接觸到了這方面的資料,「人道援助」對我來說再也不是網路上才會出現的名詞,而「志工」到底是什麼,在人道援助中到底背負著怎樣的腳色,也隨著國合會的行前訓練以及協調人的駐地訓練,開始被我們進行反思與質疑。         事實上,我覺得 「人類學家」與的「國際志工」存在著一些非常可愛的相似性: 1. 文化衝擊(或驚嚇): photo from:  http://buenavista.typepad.com/buena_vista/2007/07/culture-shock--.html 不管是人類學家或是國際志工,長時間在異地的跨文化相處都是我們的工作。跨文化經驗曾經是人類學這門科學最重要的傳統,長時間、細膩和質化的研究方法,在人類學中稱為「參與觀察」,我們也一直相信外來者的身分,能將我們在觀察當地的文化時處於一個抽離的位置,此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 culture shock 有助於我們看到事物的其他觀點,並找出不同的脈絡。也就是說,所有在地 (local) 所認為習以為常、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在人類學家的眼中,可能都是解讀這個社會/群體的關鍵。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類學家在研究自己的社會,但是從既有框架抽離,對現象進行抽象思考及分析的過程仍然是必要的。 一樣是遭受文化衝...

BNZ田野日誌 071220

在12/4第一次和草泥馬會面之後,大概就算是真的進入田野了。雖然已經跟傳統人類學住在社區裡面無關,但我也開始可以寫田野日誌了 -- 年長的我現在比較用功,二十幾歲時,我是不寫日誌的,寫筆記就夠我勞神了。 12/7拜訪羊駝,組織裡的人抽出空來,聽我們為論文做簡報。羊駝的人看起來很和善,但他們都完全沒有自我介紹,讓我們覺得很困惑。發言最多的人大概就是老闆吧....看不清大家的職務以及階級關係,我們只能慢慢認識彼此。週五我們可以開始去羊駝診所做參與觀察。我覺得和大妞的搭檔時在是很合拍,大妞很敢言,做決定快,善邏輯思考,有醫療背景;我謹慎心細,有耐心,擅長勾連大圖像,且結構條理分明,因為人文學科訓練善於掌握抽象的連結。大妞法語好,我紀錄佳,兩個人在一起是加成的。 這是我喜歡的合作關係,我覺得很享受。 草泥馬和羊駝裡的人都認識我們了,有不認識我的人直接叫我名字。但我都不知道他們是誰,好奇怪啊。 看起來要把草泥馬的員工名路統統背起來。這任務比之前背二十幾個柬埔寨員工簡單多了,我很有幹勁。 法文是硬傷。讓我想起10年前剛去哥國西語講得一蹋糊塗竟然也敢去做田野的日子。我的法文比當時我得西文好多了,但依然,沒辦法懂得全部。我真得很想馬上變得流利,但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幸好有大妞。我會再加油的。 受困於語言,我的田野筆記恐怕有誤差。幸好有大妞可以Verify。真幸運。 羊駝說BNZ對當事人來說不是toxicamanie,而是一種促進健康(我是否可以用Well being 這個字?) 的物質,可以擺脫戒斷期他種成癮物質,緩和症狀,幫助入睡。大部分人並不會把這樣的藥物跟drogue連在一起。 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認知。可以探查移民們對BNZ的態度和認識,以及對此藥品的風險評估。

雜記

1。Nacionalismo   朋友生日一起喝啤酒,談到 Nacionalismo。他們說墨西哥與巴西是民族主義(按:這裡的「民族主義」指的並非國家想像的建構,而是人民對於自己國家的信心。)最盛的國家,當地的國民比外國人擁有更多的機會,而在哥倫比亞,人們擁有外國人迷思,一切的東西都要去國外鍍金回來才值錢,學歷好的是美國或歐洲(但不包括西班牙)的學歷,至於哥倫比亞自己出產的學位,則不在此列。外籍人士擁有比較好的機會以及薪水,勝過本地人,政府對保護本地人的工作權並不盡心。   不過話說回來,若在外資進入上,哥倫比亞本土的企業總是比外資來得受歡迎。這裡沒有星巴克(咖啡原產產地怎麼可能會有星巴克),有肯德基,但也有與之相抗的哥倫比亞本土肯德基,美國有Oreos,哥國也會複製一模一樣的東西然後改個名字。美國有Victoria's secret,這裡有 woman's secret (secreto de mujer)....企業可能不偏好本國的學歷與勞工,國人到是很偏好自己國家土產的產品。都會跟我說「這是哥倫比亞的,較好」。這也是他們民族主義的一種表現吧。 2。鬍渣   同一天認識鬍渣,喝啤酒時他就坐在我隔壁。鬍渣做過yaje,他說,那時他突然對自己的生涯失去了信心,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畢業,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強大的恐懼淹沒了他,他轉而向yaje求助。「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鬍渣說,「我那時候看到很多顏色還有很多很多的幾何圖形,然後yaje會給你一個啟示--只有你才能接收到的啟示,從此生命就再也不同。」至於是什麼啟示,鬍渣倒是沒有辦法形容。   bar裡很吵,我要了鬍渣的電話,決定下一次跟他吃個飯再談談他的yaje經驗。鬍渣也說可以介紹我認識那一位daida(chaman),只不過,那位先生要等到要喝yaje的人集滿二十個才做儀式,並是在離波哥大乘巴士大概三十分鐘遠的小村。希望近期內能有消息。這裡什麼都要等。 3。這裡什麼都要等。   被放鳥幾次後,習得了這裡的時間。      EP在努爾人當中描述到,努爾人的時間,以季節和事件分際。我想哥倫比亞人的時間就像水一樣有著不停向下流的特性。常常約好星期幾要一起吃飯,星期六一起出去,到後來都沒有消息。經過幾次我終於學到,口頭的邀請以及不拒絕是一種禮貌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