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誰的風景? (上)

        去年十二月,也就是剛來三個月時,曾經寫下一些筆記來幫助思考在駐地的工作,但想得不甚透徹,所以從未寫完。但從觀察、反省、發想到實踐也已經走完了一整套的程序,就來這裡紀錄一下吧。

        剛來時對工作熱切且焦慮,那時腦中全是結構理論,一直希望這個身份能夠有助於執行公益性的目標,並符合芽菜社推得火熱的永續經營以及在地化等指標。實地走訪露國遺產之後,更深深認知這個地方不愁沒事做,因為資源缺乏以及執行效率低落,露國的文化遺產不管在法規制定、研究調查、史料保存及整理、古蹟修復、計畫規劃、教育推展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全都需要人力去投入。

        剛來的時候與大老闆會談,我很快的表示我有興趣做研究工作,但行到後來,我卻好像什麼都插了一腳,多頭進行四處亂鑽。主管要我寫保存計畫,我不敢跟她說我其實根本不會寫,特別在對露國的了解屈指可數,且SLNT根本沒個像樣的保存計畫範例/格式讓我參考時。(有是有,檔案櫃有很多1980和1990年間前大老闆寫的project,目前唯一執行的只有我所在的P島)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泛的閱讀是必須的。雖然我真的很懶,讀得也很慢。 十二月才讀完 Urry 《觀光客的凝視》,書中討論了觀光客身為旅遊的主體如何「凝視」旅遊地,並藉由如此的凝視來建構對旅遊地的認知。這些凝視可能階級的、浪漫的、人類學的、鄉愁的等等,而觀光地一方面塑造「真實」來給觀光客看到其所想展現的,一方面又不停地透過觀光客的凝視反思、修正自己的「真實」。舉例而言,聖露西亞若要創造「動物天堂」這個「真實」,除了必須積極保育島上的特有種之外,也必須頒布一些法令禁止一些觀光客 (通常是歐美) 眼中 「殘忍、落後、非保育」的行為,比方說吃海豚及海龜。這就是個藉由觀光客的凝視反過來修正自己的例子。
   
        我想搞清楚SLNT對於本身品牌的塑造以及觀光的想像。作為一個夭壽的人類學家,我最習慣的是煩人擾民的人類學凝視:那種什麼都想參一腳,什麼都想問,無所不用其極想要融入當地的莫名其妙外籍人士。對我而言只要有人的地方便是壯麗風景,不管再怎麼鄙陋的地方都有寶山,但我相信做為在地半官方組織的SLNT一定不會用種方式觀看自己的王國。我想找出他們意欲展現的聖露西亞形象模型。既然「每個遊客都是符號學家」,那麼SLNT創造出來的,是那些符號?

        聖露西亞的觀光雜誌中的訊息很明顯 : 自然、熱帶、悠閒、海、西印度的珍珠海倫、生物多樣性、友善、熱情。其符號就是熱帶果汁、椰子樹、遮陽傘、熱帶鸚鵡、聖露西亞的藍色蜥蜴、嘉年華女孩、萊姆酒、年輕力壯的帥氣漁夫。

        聖露西亞主打的旅遊方式並不非我生命經驗裡所習慣的的背包旅遊,而是傾向Urry所討論的包套旅行。精緻、財團化的奢華旅館搭配合作的各項遊憩設施和既定的旅遊路線,遊客在這些套裝行程裡只會接受到設計好的符號。聖露西亞的觀光與民間是斷裂的,民間與觀光客的接觸僅止於Castries港中停泊一天或幾個小時的郵輪,每個星期三與四,郵輪在Castries的碼頭靠岸,觀光客湧入市集、免稅商店、禮品店和首都的小巷弄,當地小販可趁此機會兜售一些手做紀念品或熱帶水果,僅此而已。觀光雖然佔了聖露西亞GDP的大多數,但所得並沒有機會回饋到當地居民身上,很典型的新自由主義壟斷的例子。

        作為一個半官方組織的NGO,SLNT對於觀光的想像脫離不了這個脈絡。畢竟組織的營運需要資金,而觀光客可是金主。SLNT的保存計畫,在我看來,依然不脫對現代性的想像。最顯著的例子是國寶級詩人Dereck Walcott的故居保存計畫,那是一幢破舊的木造房,年久失修,在首都 Castries  巷弄中毫不起眼的頹然而立。SLNT後來接手管理,並在今年寫出了計畫,要將DW的故居改建成設備先進、美輪美奐的藝文中心,有劇場、各類不可或缺的聲光設備、高挑而流線型的尊爵設計,就像是那種,會出現在台北信義區的東西。造價六百萬EC (約六千六百萬台幣),買單者洽談中。( 這樣的金額當然要尋求國際援助 )
 
      「你覺得如何?」大老闆問我。
      「我覺得很好。」我笑笑地說,「很美。」

        姑且不論這樣子DW的故居將變成什麼樣子、位在貧民窟沿線上是否會讓館內精美的硬體在三個月內就壞的壞飛的飛,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樣的藝文中心,給?准許誰進去?讓誰欣賞?這樣的造價一定會收費的吧?屆時DW中心外圍的鄰居們,那群可能根本沒工作的人們,進得去嗎?
       
        同樣的案例已經在我工作的鴿子島發生。鴿子島原來是個離島,1970年代為了觀光目的填海造路,將鴿子島與聖露西亞本島連接起來,填起來的沙灘進駐了外資大飯店,鴿子島上則成立國家公園,以保護島上於十八世紀起便遺留的英軍軍事建築和自然遺產。園區門票收費 6 EC ( 約66元台幣。此為當地價,外國人換以美金計算 ),就有工作的中產階級而言,其實不算貴;就SLNT本身的想法,也覺得 6EC是很便宜的價錢,因為園區的海水浴場提供沖水設備、廁所、衛生紙等設施,這些支出都需要成本,因此SLNT的員工普遍認同這樣的收費。

        但門票及偏遠的交通排擠了當地「一般」人來園區的可能。藉由門票,鴿子島成為一個只有中產階級可以造訪的園區,原先住在地緣的Gros-Islet社區居民,過去駕著小船就能夠造訪,現在可能難以一親鴿子島芳澤。藉由門票排擠掉失業者、貧民、青少年、等庶民階級的風景,這樣剛好創造了觀光客想要的「真實」:美好的、友善的當地人,沒有不良、吸毒、貧窮、失業等問題,鴿子島就是一個浪漫、自然、異國風情、熱帶、休閒放鬆、代表著美好生命的符號。

         如果我在這裡半年學到了什麼,便是即使是屬於非營利組織的SLNT,致力於聖露西亞歷史文化之保存與教育,也不是一個會落實社會正義的組織。那麼若我主張「遺產屬於全國人,有應至少每個月開放一天給全國人的義務」,這樣會不會破壞了SLNT想營造給觀光客的符號?(一個遺世獨立的寧靜島嶼,有著海盜與船長的傳奇 )  或者,能增加SLNT的公益形象? (但聖露西亞可重視公益形象?) 縱然我對現代性毫無幻想 (現代主義的建築我通常覺得醜得驚人),但我尊重當地想邁向現代性符號的渴望。只是如此一來,觀光與常民將更形斷裂;而我認為一個遺產地是否還「活著」,是否還具有意義,取決於它是否還與在地對話,是否還不斷的生產出故事與意義,是否還代表著這塊土地的呼吸。如果遺跡與社區不再有連結,不再有對話,落入無邊的空白,僅是加勒比海上珍珠上填入的美麗背景,那麼這個建物被保存住的是什麼?這是我們要保存的目標嗎?我們該怎麼將這些建物連結起聖露西亞人的生命、國族與歷史,怎麼賦權(empower) 當地人,讓他們能夠藉由這些建物傳達他們想給予它者的符號,而不是由少數人來認定這些建物的意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際志工與人類學家....

人類學家Mead 穿著薩摩亞服飾與當地人合影 photo:  http://www.scielo.br/scielo.php?pid=S1809-43412012000200008&script=sci_arttext        一直到現在,我其實還是無法自稱自己是個人類學家,就算我受過一點點的訓練,花了很多時間寫了一本論文,但慚愧的是我依然懷疑自己有多少人類學的視野,在學理上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念人類學的初衷,其實是模糊地希望能做一些事情,而我相信「人類學」對那些事情大概是有益的。不過就像我一直到了大四,才知道原來自己有興趣的那些東西範疇上有個名字叫做「人類學」,我在碩班後期,也才知道我想做的事情可能有個名字,叫做「人道援助」。這個模糊地概念在當了某機構志工後開始變得清晰了些......或許是終於認識了一些這條路上的人,也開始接觸到了這方面的資料,「人道援助」對我來說再也不是網路上才會出現的名詞,而「志工」到底是什麼,在人道援助中到底背負著怎樣的腳色,也隨著國合會的行前訓練以及協調人的駐地訓練,開始被我們進行反思與質疑。         事實上,我覺得 「人類學家」與的「國際志工」存在著一些非常可愛的相似性: 1. 文化衝擊(或驚嚇): photo from:  http://buenavista.typepad.com/buena_vista/2007/07/culture-shock--.html 不管是人類學家或是國際志工,長時間在異地的跨文化相處都是我們的工作。跨文化經驗曾經是人類學這門科學最重要的傳統,長時間、細膩和質化的研究方法,在人類學中稱為「參與觀察」,我們也一直相信外來者的身分,能將我們在觀察當地的文化時處於一個抽離的位置,此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 culture shock 有助於我們看到事物的其他觀點,並找出不同的脈絡。也就是說,所有在地 (local) 所認為習以為常、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在人類學家的眼中,可能都是解讀這個社會/群體的關鍵。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類學家在研究自己的社會,但是從既有框架抽離,對現象進行抽象思考及分析的過程仍然是必要的。 一樣是遭受文化衝...

BNZ田野日誌 071220

在12/4第一次和草泥馬會面之後,大概就算是真的進入田野了。雖然已經跟傳統人類學住在社區裡面無關,但我也開始可以寫田野日誌了 -- 年長的我現在比較用功,二十幾歲時,我是不寫日誌的,寫筆記就夠我勞神了。 12/7拜訪羊駝,組織裡的人抽出空來,聽我們為論文做簡報。羊駝的人看起來很和善,但他們都完全沒有自我介紹,讓我們覺得很困惑。發言最多的人大概就是老闆吧....看不清大家的職務以及階級關係,我們只能慢慢認識彼此。週五我們可以開始去羊駝診所做參與觀察。我覺得和大妞的搭檔時在是很合拍,大妞很敢言,做決定快,善邏輯思考,有醫療背景;我謹慎心細,有耐心,擅長勾連大圖像,且結構條理分明,因為人文學科訓練善於掌握抽象的連結。大妞法語好,我紀錄佳,兩個人在一起是加成的。 這是我喜歡的合作關係,我覺得很享受。 草泥馬和羊駝裡的人都認識我們了,有不認識我的人直接叫我名字。但我都不知道他們是誰,好奇怪啊。 看起來要把草泥馬的員工名路統統背起來。這任務比之前背二十幾個柬埔寨員工簡單多了,我很有幹勁。 法文是硬傷。讓我想起10年前剛去哥國西語講得一蹋糊塗竟然也敢去做田野的日子。我的法文比當時我得西文好多了,但依然,沒辦法懂得全部。我真得很想馬上變得流利,但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幸好有大妞。我會再加油的。 受困於語言,我的田野筆記恐怕有誤差。幸好有大妞可以Verify。真幸運。 羊駝說BNZ對當事人來說不是toxicamanie,而是一種促進健康(我是否可以用Well being 這個字?) 的物質,可以擺脫戒斷期他種成癮物質,緩和症狀,幫助入睡。大部分人並不會把這樣的藥物跟drogue連在一起。 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認知。可以探查移民們對BNZ的態度和認識,以及對此藥品的風險評估。

雜記

1。Nacionalismo   朋友生日一起喝啤酒,談到 Nacionalismo。他們說墨西哥與巴西是民族主義(按:這裡的「民族主義」指的並非國家想像的建構,而是人民對於自己國家的信心。)最盛的國家,當地的國民比外國人擁有更多的機會,而在哥倫比亞,人們擁有外國人迷思,一切的東西都要去國外鍍金回來才值錢,學歷好的是美國或歐洲(但不包括西班牙)的學歷,至於哥倫比亞自己出產的學位,則不在此列。外籍人士擁有比較好的機會以及薪水,勝過本地人,政府對保護本地人的工作權並不盡心。   不過話說回來,若在外資進入上,哥倫比亞本土的企業總是比外資來得受歡迎。這裡沒有星巴克(咖啡原產產地怎麼可能會有星巴克),有肯德基,但也有與之相抗的哥倫比亞本土肯德基,美國有Oreos,哥國也會複製一模一樣的東西然後改個名字。美國有Victoria's secret,這裡有 woman's secret (secreto de mujer)....企業可能不偏好本國的學歷與勞工,國人到是很偏好自己國家土產的產品。都會跟我說「這是哥倫比亞的,較好」。這也是他們民族主義的一種表現吧。 2。鬍渣   同一天認識鬍渣,喝啤酒時他就坐在我隔壁。鬍渣做過yaje,他說,那時他突然對自己的生涯失去了信心,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畢業,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強大的恐懼淹沒了他,他轉而向yaje求助。「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鬍渣說,「我那時候看到很多顏色還有很多很多的幾何圖形,然後yaje會給你一個啟示--只有你才能接收到的啟示,從此生命就再也不同。」至於是什麼啟示,鬍渣倒是沒有辦法形容。   bar裡很吵,我要了鬍渣的電話,決定下一次跟他吃個飯再談談他的yaje經驗。鬍渣也說可以介紹我認識那一位daida(chaman),只不過,那位先生要等到要喝yaje的人集滿二十個才做儀式,並是在離波哥大乘巴士大概三十分鐘遠的小村。希望近期內能有消息。這裡什麼都要等。 3。這裡什麼都要等。   被放鳥幾次後,習得了這裡的時間。      EP在努爾人當中描述到,努爾人的時間,以季節和事件分際。我想哥倫比亞人的時間就像水一樣有著不停向下流的特性。常常約好星期幾要一起吃飯,星期六一起出去,到後來都沒有消息。經過幾次我終於學到,口頭的邀請以及不拒絕是一種禮貌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