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也就是剛來三個月時,曾經寫下一些筆記來幫助思考在駐地的工作,但想得不甚透徹,所以從未寫完。但從觀察、反省、發想到實踐也已經走完了一整套的程序,就來這裡紀錄一下吧。
剛來時對工作熱切且焦慮,那時腦中全是結構理論,一直希望這個身份能夠有助於執行公益性的目標,並符合芽菜社推得火熱的永續經營以及在地化等指標。實地走訪露國遺產之後,更深深認知這個地方不愁沒事做,因為資源缺乏以及執行效率低落,露國的文化遺產不管在法規制定、研究調查、史料保存及整理、古蹟修復、計畫規劃、教育推展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全都需要人力去投入。
剛來的時候與大老闆會談,我很快的表示我有興趣做研究工作,但行到後來,我卻好像什麼都插了一腳,多頭進行四處亂鑽。主管要我寫保存計畫,我不敢跟她說我其實根本不會寫,特別在對露國的了解屈指可數,且SLNT根本沒個像樣的保存計畫範例/格式讓我參考時。(有是有,檔案櫃有很多1980和1990年間前大老闆寫的project,目前唯一執行的只有我所在的P島)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泛的閱讀是必須的。雖然我真的很懶,讀得也很慢。 十二月才讀完 Urry 《觀光客的凝視》,書中討論了觀光客身為旅遊的主體如何「凝視」旅遊地,並藉由如此的凝視來建構對旅遊地的認知。這些凝視可能階級的、浪漫的、人類學的、鄉愁的等等,而觀光地一方面塑造「真實」來給觀光客看到其所想展現的,一方面又不停地透過觀光客的凝視反思、修正自己的「真實」。舉例而言,聖露西亞若要創造「動物天堂」這個「真實」,除了必須積極保育島上的特有種之外,也必須頒布一些法令禁止一些觀光客 (通常是歐美) 眼中 「殘忍、落後、非保育」的行為,比方說吃海豚及海龜。這就是個藉由觀光客的凝視反過來修正自己的例子。
我想搞清楚SLNT對於本身品牌的塑造以及觀光的想像。作為一個夭壽的人類學家,我最習慣的是煩人擾民的人類學凝視:那種什麼都想參一腳,什麼都想問,無所不用其極想要融入當地的莫名其妙外籍人士。對我而言只要有人的地方便是壯麗風景,不管再怎麼鄙陋的地方都有寶山,但我相信做為在地半官方組織的SLNT一定不會用種方式觀看自己的王國。我想找出他們意欲展現的聖露西亞形象模型。既然「每個遊客都是符號學家」,那麼SLNT創造出來的,是那些符號?
聖露西亞的觀光雜誌中的訊息很明顯 : 自然、熱帶、悠閒、海、西印度的珍珠海倫、生物多樣性、友善、熱情。其符號就是熱帶果汁、椰子樹、遮陽傘、熱帶鸚鵡、聖露西亞的藍色蜥蜴、嘉年華女孩、萊姆酒、年輕力壯的帥氣漁夫。
聖露西亞主打的旅遊方式並不非我生命經驗裡所習慣的的背包旅遊,而是傾向Urry所討論的包套旅行。精緻、財團化的奢華旅館搭配合作的各項遊憩設施和既定的旅遊路線,遊客在這些套裝行程裡只會接受到設計好的符號。聖露西亞的觀光與民間是斷裂的,民間與觀光客的接觸僅止於Castries港中停泊一天或幾個小時的郵輪,每個星期三與四,郵輪在Castries的碼頭靠岸,觀光客湧入市集、免稅商店、禮品店和首都的小巷弄,當地小販可趁此機會兜售一些手做紀念品或熱帶水果,僅此而已。觀光雖然佔了聖露西亞GDP的大多數,但所得並沒有機會回饋到當地居民身上,很典型的新自由主義壟斷的例子。
作為一個半官方組織的NGO,SLNT對於觀光的想像脫離不了這個脈絡。畢竟組織的營運需要資金,而觀光客可是金主。SLNT的保存計畫,在我看來,依然不脫對現代性的想像。最顯著的例子是國寶級詩人Dereck Walcott的故居保存計畫,那是一幢破舊的木造房,年久失修,在首都 Castries 巷弄中毫不起眼的頹然而立。SLNT後來接手管理,並在今年寫出了計畫,要將DW的故居改建成設備先進、美輪美奐的藝文中心,有劇場、各類不可或缺的聲光設備、高挑而流線型的尊爵設計,就像是那種,會出現在台北信義區的東西。造價六百萬EC (約六千六百萬台幣),買單者洽談中。( 這樣的金額當然要尋求國際援助 )
「你覺得如何?」大老闆問我。
「我覺得很好。」我笑笑地說,「很美。」
姑且不論這樣子DW的故居將變成什麼樣子、位在貧民窟沿線上是否會讓館內精美的硬體在三個月內就壞的壞飛的飛,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樣的藝文中心,給?准許誰進去?讓誰欣賞?這樣的造價一定會收費的吧?屆時DW中心外圍的鄰居們,那群可能根本沒工作的人們,進得去嗎?
同樣的案例已經在我工作的鴿子島發生。鴿子島原來是個離島,1970年代為了觀光目的填海造路,將鴿子島與聖露西亞本島連接起來,填起來的沙灘進駐了外資大飯店,鴿子島上則成立國家公園,以保護島上於十八世紀起便遺留的英軍軍事建築和自然遺產。園區門票收費 6 EC ( 約66元台幣。此為當地價,外國人換以美金計算 ),就有工作的中產階級而言,其實不算貴;就SLNT本身的想法,也覺得 6EC是很便宜的價錢,因為園區的海水浴場提供沖水設備、廁所、衛生紙等設施,這些支出都需要成本,因此SLNT的員工普遍認同這樣的收費。
但門票及偏遠的交通排擠了當地「一般」人來園區的可能。藉由門票,鴿子島成為一個只有中產階級可以造訪的園區,原先住在地緣的Gros-Islet社區居民,過去駕著小船就能夠造訪,現在可能難以一親鴿子島芳澤。藉由門票排擠掉失業者、貧民、青少年、等庶民階級的風景,這樣剛好創造了觀光客想要的「真實」:美好的、友善的當地人,沒有不良、吸毒、貧窮、失業等問題,鴿子島就是一個浪漫、自然、異國風情、熱帶、休閒放鬆、代表著美好生命的符號。
如果我在這裡半年學到了什麼,便是即使是屬於非營利組織的SLNT,致力於聖露西亞歷史文化之保存與教育,也不是一個會落實社會正義的組織。那麼若我主張「遺產屬於全國人,有應至少每個月開放一天給全國人的義務」,這樣會不會破壞了SLNT想營造給觀光客的符號?(一個遺世獨立的寧靜島嶼,有著海盜與船長的傳奇 ) 或者,能增加SLNT的公益形象? (但聖露西亞可重視公益形象?) 縱然我對現代性毫無幻想 (現代主義的建築我通常覺得醜得驚人),但我尊重當地想邁向現代性符號的渴望。只是如此一來,觀光與常民將更形斷裂;而我認為一個遺產地是否還「活著」,是否還具有意義,取決於它是否還與在地對話,是否還不斷的生產出故事與意義,是否還代表著這塊土地的呼吸。如果遺跡與社區不再有連結,不再有對話,落入無邊的空白,僅是加勒比海上珍珠上填入的美麗背景,那麼這個建物被保存住的是什麼?這是我們要保存的目標嗎?我們該怎麼將這些建物連結起聖露西亞人的生命、國族與歷史,怎麼賦權(empower) 當地人,讓他們能夠藉由這些建物傳達他們想給予它者的符號,而不是由少數人來認定這些建物的意義?
剛來時對工作熱切且焦慮,那時腦中全是結構理論,一直希望這個身份能夠有助於執行公益性的目標,並符合芽菜社推得火熱的永續經營以及在地化等指標。實地走訪露國遺產之後,更深深認知這個地方不愁沒事做,因為資源缺乏以及執行效率低落,露國的文化遺產不管在法規制定、研究調查、史料保存及整理、古蹟修復、計畫規劃、教育推展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全都需要人力去投入。
剛來的時候與大老闆會談,我很快的表示我有興趣做研究工作,但行到後來,我卻好像什麼都插了一腳,多頭進行四處亂鑽。主管要我寫保存計畫,我不敢跟她說我其實根本不會寫,特別在對露國的了解屈指可數,且SLNT根本沒個像樣的保存計畫範例/格式讓我參考時。(有是有,檔案櫃有很多1980和1990年間前大老闆寫的project,目前唯一執行的只有我所在的P島)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泛的閱讀是必須的。雖然我真的很懶,讀得也很慢。 十二月才讀完 Urry 《觀光客的凝視》,書中討論了觀光客身為旅遊的主體如何「凝視」旅遊地,並藉由如此的凝視來建構對旅遊地的認知。這些凝視可能階級的、浪漫的、人類學的、鄉愁的等等,而觀光地一方面塑造「真實」來給觀光客看到其所想展現的,一方面又不停地透過觀光客的凝視反思、修正自己的「真實」。舉例而言,聖露西亞若要創造「動物天堂」這個「真實」,除了必須積極保育島上的特有種之外,也必須頒布一些法令禁止一些觀光客 (通常是歐美) 眼中 「殘忍、落後、非保育」的行為,比方說吃海豚及海龜。這就是個藉由觀光客的凝視反過來修正自己的例子。
我想搞清楚SLNT對於本身品牌的塑造以及觀光的想像。作為一個夭壽的人類學家,我最習慣的是煩人擾民的人類學凝視:那種什麼都想參一腳,什麼都想問,無所不用其極想要融入當地的莫名其妙外籍人士。對我而言只要有人的地方便是壯麗風景,不管再怎麼鄙陋的地方都有寶山,但我相信做為在地半官方組織的SLNT一定不會用種方式觀看自己的王國。我想找出他們意欲展現的聖露西亞形象模型。既然「每個遊客都是符號學家」,那麼SLNT創造出來的,是那些符號?
聖露西亞的觀光雜誌中的訊息很明顯 : 自然、熱帶、悠閒、海、西印度的珍珠海倫、生物多樣性、友善、熱情。其符號就是熱帶果汁、椰子樹、遮陽傘、熱帶鸚鵡、聖露西亞的藍色蜥蜴、嘉年華女孩、萊姆酒、年輕力壯的帥氣漁夫。
聖露西亞主打的旅遊方式並不非我生命經驗裡所習慣的的背包旅遊,而是傾向Urry所討論的包套旅行。精緻、財團化的奢華旅館搭配合作的各項遊憩設施和既定的旅遊路線,遊客在這些套裝行程裡只會接受到設計好的符號。聖露西亞的觀光與民間是斷裂的,民間與觀光客的接觸僅止於Castries港中停泊一天或幾個小時的郵輪,每個星期三與四,郵輪在Castries的碼頭靠岸,觀光客湧入市集、免稅商店、禮品店和首都的小巷弄,當地小販可趁此機會兜售一些手做紀念品或熱帶水果,僅此而已。觀光雖然佔了聖露西亞GDP的大多數,但所得並沒有機會回饋到當地居民身上,很典型的新自由主義壟斷的例子。
作為一個半官方組織的NGO,SLNT對於觀光的想像脫離不了這個脈絡。畢竟組織的營運需要資金,而觀光客可是金主。SLNT的保存計畫,在我看來,依然不脫對現代性的想像。最顯著的例子是國寶級詩人Dereck Walcott的故居保存計畫,那是一幢破舊的木造房,年久失修,在首都 Castries 巷弄中毫不起眼的頹然而立。SLNT後來接手管理,並在今年寫出了計畫,要將DW的故居改建成設備先進、美輪美奐的藝文中心,有劇場、各類不可或缺的聲光設備、高挑而流線型的尊爵設計,就像是那種,會出現在台北信義區的東西。造價六百萬EC (約六千六百萬台幣),買單者洽談中。( 這樣的金額當然要尋求國際援助 )
「你覺得如何?」大老闆問我。
「我覺得很好。」我笑笑地說,「很美。」
姑且不論這樣子DW的故居將變成什麼樣子、位在貧民窟沿線上是否會讓館內精美的硬體在三個月內就壞的壞飛的飛,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樣的藝文中心,給?准許誰進去?讓誰欣賞?這樣的造價一定會收費的吧?屆時DW中心外圍的鄰居們,那群可能根本沒工作的人們,進得去嗎?
同樣的案例已經在我工作的鴿子島發生。鴿子島原來是個離島,1970年代為了觀光目的填海造路,將鴿子島與聖露西亞本島連接起來,填起來的沙灘進駐了外資大飯店,鴿子島上則成立國家公園,以保護島上於十八世紀起便遺留的英軍軍事建築和自然遺產。園區門票收費 6 EC ( 約66元台幣。此為當地價,外國人換以美金計算 ),就有工作的中產階級而言,其實不算貴;就SLNT本身的想法,也覺得 6EC是很便宜的價錢,因為園區的海水浴場提供沖水設備、廁所、衛生紙等設施,這些支出都需要成本,因此SLNT的員工普遍認同這樣的收費。
但門票及偏遠的交通排擠了當地「一般」人來園區的可能。藉由門票,鴿子島成為一個只有中產階級可以造訪的園區,原先住在地緣的Gros-Islet社區居民,過去駕著小船就能夠造訪,現在可能難以一親鴿子島芳澤。藉由門票排擠掉失業者、貧民、青少年、等庶民階級的風景,這樣剛好創造了觀光客想要的「真實」:美好的、友善的當地人,沒有不良、吸毒、貧窮、失業等問題,鴿子島就是一個浪漫、自然、異國風情、熱帶、休閒放鬆、代表著美好生命的符號。
如果我在這裡半年學到了什麼,便是即使是屬於非營利組織的SLNT,致力於聖露西亞歷史文化之保存與教育,也不是一個會落實社會正義的組織。那麼若我主張「遺產屬於全國人,有應至少每個月開放一天給全國人的義務」,這樣會不會破壞了SLNT想營造給觀光客的符號?(一個遺世獨立的寧靜島嶼,有著海盜與船長的傳奇 ) 或者,能增加SLNT的公益形象? (但聖露西亞可重視公益形象?) 縱然我對現代性毫無幻想 (現代主義的建築我通常覺得醜得驚人),但我尊重當地想邁向現代性符號的渴望。只是如此一來,觀光與常民將更形斷裂;而我認為一個遺產地是否還「活著」,是否還具有意義,取決於它是否還與在地對話,是否還不斷的生產出故事與意義,是否還代表著這塊土地的呼吸。如果遺跡與社區不再有連結,不再有對話,落入無邊的空白,僅是加勒比海上珍珠上填入的美麗背景,那麼這個建物被保存住的是什麼?這是我們要保存的目標嗎?我們該怎麼將這些建物連結起聖露西亞人的生命、國族與歷史,怎麼賦權(empower) 當地人,讓他們能夠藉由這些建物傳達他們想給予它者的符號,而不是由少數人來認定這些建物的意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