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誰的風景? (中)


        在一番思考之後,我開始比較確信自己的目標:聚焦於「SLNT-遺產-社區」之間的連結。對社區的堅持,與其說是一套標準的SOP流程,倒不如說是一種信仰:一種對於無權力者主體性 (agency) 的堅持與關注。

         這麼寫好像很偉大的樣子,但我想說的,大概不過就是呼應者某種民主與多元的想像,強調草根性的自發以及共同建構,來抵抗菁英及權貴的專斷。大概如此。如果我們都同意「發展」本身並不只是GDP,而是國家的人的平均幸福;而「遺產」也並非一個國家的財貨而是人類共有的時代見證及智慧結晶 (而事實上這正是UNESCO的宗旨),應是屬於全人類,特別是承載所在地的歷史記憶或認同時,遺產作為聖露西亞民眾全體的財產,理當擁有全民的認同和與民眾對話的空間。

                 十一月,老大找我吃飯。雖說是慶祝生日,但其實是以談工作居多。「你有打算做計劃嗎?」老大問。

        那頓飯吃得不大下嚥。我回家焦慮了兩天之後,決定以與老大的討論為底,複製我在台博的志工經驗,做一個導覽計畫試試看。其實這個點子之前就有了,只是因為摸不清楚SLNT的需求,怕會帶給同事額外的工作,失敗就算了,被討厭我日子可就難過了,於是一直沒有實行。而之所以會想做導覽,是因為鴿子島雖然有著很不錯的古蹟和告示牌,但卻沒有導覽服務,也沒有導覽地圖,就連原有的展示中心/博物館也已經關閉,成為我們的辦公室。沒有好的展覽空間或導覽服務來提供遺跡的脈絡,除非是對加勒比海或英國海外駐軍歷史熟悉的人,不然很難串得起這些破舊遺跡的意義與歷史。遊客到這裡大多是隨便晃個兩三下,就到海邊游泳曬太陽;就連聖露西亞的學童來戶外教學,也只是在大草坪上面翻筋斗和野餐,沒有人會為他們解說這塊地上的歷史過往,而P島又為什麼是個值得保存的公園。甚至,SLNT的許多員工也不甚清楚鴿子島園區內的遺跡細節,只大概知道它們是什麼,但無法做導覽。我一直覺得這樣是可惜了,導覽活動其實可是很好的教育、觀光、和生財工具,如果導覽能夠做起來,配合一套志工制度,其實就可以養出一批關心聖露西亞文化歷史的人,有這樣的文史意識,遺產的保存才會事半功倍,才不會與當地人產生斷裂而難以受到支持。

         呼應這個想法和自己的專長,我決定要去做社區田野調查。如果我所受過的專業訓練不是史學、建築史或美學,至少我還有社區與地方的概念,或許能夠嘗試將遺產與社區整合,加深遺產與社區的連結,做教育和行銷的推廣,連帶的開發SLNT的一個新產品,或許是個值得的嘗試。另外,我也注意到鴿子島遺蹟和常民的斷裂之處:到處是白人的遺跡,白人的砲台,卻沒有出現過黑人的故事,彷彿黑人在聖露西亞的歷史裡缺席了--但其實這個島上大部分的人都是黑人。很明顯的,如果常民在這些建築物裡看不到他們的故事、記憶、光陰與傳承,這些遺跡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推沒有意義的頹石而已。聖露西亞難道沒有這方面的材料收集嗎?

  「這是個很有趣的想法。」大老闆在聽了我的proposal報告後說。「但我們確實沒有這樣的資料,不然你來試著做做看吧!」

          大老闆的一番話開啟了我的奮鬥,那時距離導覽只剩下一個月,必須把資料整理出來,還需要給導覽員時間消化,代表我只有匆促的兩個禮拜。我請主管幫我打電話給國家檔案館,前去調閱了所有關於P島的歷史資料,埋首紙堆三天,從開門待到人家下班,還真得找不到太多黑人(那時候還是黑奴)在聖露西亞的資料。推想起來,大概是那時的歷史並不將黑人視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歷史是殖民者的歷史,那麼其中當然不會有黑人的位置,也難怪聖露西亞人對這些遺跡這麼無感。但雖如此,我還是找到了一些些關聯:英國的西印度駐軍(West Indian Regiments)。在歐洲人死傷無數之後,英國人開始用有色人種作為殖民地的軍團,雖然月俸較少,待遇服儀都有差別,但這些軍團成功的取代了水土不服大量死亡的白人士兵。我也找到了一些當時英國駐軍的生活細節,還有我最喜歡的疾病史。駐紮在此地的指揮官日記、報告、當時的公報、諭令等等,都呈現了迷人的軍旅生活細結。SLNT之前一定有人做過研究,因為許多史料都是從英國調來的複印本,只印了需要的章節。我推想那些研究成果應該都是為了原來設在鴿子島的博物館,現在則和那些模型、圖畫、看板及海報一起堆在辦公室最深處的倉庫中。沒有人將那些資料整理好記起來,那些知識就這樣被擱置起來,放在倉庫裡。反正少了那些知識,公司還是可以營運。

  文字資料找不到百年前黑人的生活,我決定將希望寄託在社區口述歷史。如果可以在導覽內容中放入Gros-Islet 居民對鴿子島的記憶,那麼導覽必定就會多了一點溫度。Gros-Islet 是離鴿子島最近的社區,一定會對鴿子島有些接觸吧?在SLNT還未接管的時間裡,鴿島應該也是當地人的生活場域吧?

  我連絡了住在社區裡的美國志工替我引薦一些可能的報導人,找了時間去訪談。結果卻出我意料之外。

  在1975年SLNT接管鴿島之前,居民確實有時會到島上,但不常,很多還是偷偷的去的。因為那時島另有島主:英國倫敦D'Oyly Carte Opera的女演員,Josset Legh。

  Josset 在1937年來到聖露西亞,愛上了這裡的熱帶氣候和海洋,英國政府把鴿島租給了她,租約九十九年。社區的老奶奶回憶說,是呀,那時候都會看到她,我有個朋友都會幫他運物資到島上,我就會偷偷的跟他去,可以撿一些他們吃剩的好料,還有酒呢。九十幾歲的另一個奶奶附和:她和她瘋狂的頭髮,總是穿著泳衣。

  鴿島的歷史,真的與聖露西亞人沒有太大的關係。

  訝異之餘,也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訪談了。我於是大致整理了資料,校訂印出,交給SLNT的導覽員工(他們的工作是守門、接待客人和收票等,偶爾需要的時候也會幫遊客導覽,但不是固定的服務),請他有空時看看,我們改天驗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際志工與人類學家....

人類學家Mead 穿著薩摩亞服飾與當地人合影 photo:  http://www.scielo.br/scielo.php?pid=S1809-43412012000200008&script=sci_arttext        一直到現在,我其實還是無法自稱自己是個人類學家,就算我受過一點點的訓練,花了很多時間寫了一本論文,但慚愧的是我依然懷疑自己有多少人類學的視野,在學理上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念人類學的初衷,其實是模糊地希望能做一些事情,而我相信「人類學」對那些事情大概是有益的。不過就像我一直到了大四,才知道原來自己有興趣的那些東西範疇上有個名字叫做「人類學」,我在碩班後期,也才知道我想做的事情可能有個名字,叫做「人道援助」。這個模糊地概念在當了某機構志工後開始變得清晰了些......或許是終於認識了一些這條路上的人,也開始接觸到了這方面的資料,「人道援助」對我來說再也不是網路上才會出現的名詞,而「志工」到底是什麼,在人道援助中到底背負著怎樣的腳色,也隨著國合會的行前訓練以及協調人的駐地訓練,開始被我們進行反思與質疑。         事實上,我覺得 「人類學家」與的「國際志工」存在著一些非常可愛的相似性: 1. 文化衝擊(或驚嚇): photo from:  http://buenavista.typepad.com/buena_vista/2007/07/culture-shock--.html 不管是人類學家或是國際志工,長時間在異地的跨文化相處都是我們的工作。跨文化經驗曾經是人類學這門科學最重要的傳統,長時間、細膩和質化的研究方法,在人類學中稱為「參與觀察」,我們也一直相信外來者的身分,能將我們在觀察當地的文化時處於一個抽離的位置,此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 culture shock 有助於我們看到事物的其他觀點,並找出不同的脈絡。也就是說,所有在地 (local) 所認為習以為常、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在人類學家的眼中,可能都是解讀這個社會/群體的關鍵。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類學家在研究自己的社會,但是從既有框架抽離,對現象進行抽象思考及分析的過程仍然是必要的。 一樣是遭受文化衝...

BNZ田野日誌 071220

在12/4第一次和草泥馬會面之後,大概就算是真的進入田野了。雖然已經跟傳統人類學住在社區裡面無關,但我也開始可以寫田野日誌了 -- 年長的我現在比較用功,二十幾歲時,我是不寫日誌的,寫筆記就夠我勞神了。 12/7拜訪羊駝,組織裡的人抽出空來,聽我們為論文做簡報。羊駝的人看起來很和善,但他們都完全沒有自我介紹,讓我們覺得很困惑。發言最多的人大概就是老闆吧....看不清大家的職務以及階級關係,我們只能慢慢認識彼此。週五我們可以開始去羊駝診所做參與觀察。我覺得和大妞的搭檔時在是很合拍,大妞很敢言,做決定快,善邏輯思考,有醫療背景;我謹慎心細,有耐心,擅長勾連大圖像,且結構條理分明,因為人文學科訓練善於掌握抽象的連結。大妞法語好,我紀錄佳,兩個人在一起是加成的。 這是我喜歡的合作關係,我覺得很享受。 草泥馬和羊駝裡的人都認識我們了,有不認識我的人直接叫我名字。但我都不知道他們是誰,好奇怪啊。 看起來要把草泥馬的員工名路統統背起來。這任務比之前背二十幾個柬埔寨員工簡單多了,我很有幹勁。 法文是硬傷。讓我想起10年前剛去哥國西語講得一蹋糊塗竟然也敢去做田野的日子。我的法文比當時我得西文好多了,但依然,沒辦法懂得全部。我真得很想馬上變得流利,但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幸好有大妞。我會再加油的。 受困於語言,我的田野筆記恐怕有誤差。幸好有大妞可以Verify。真幸運。 羊駝說BNZ對當事人來說不是toxicamanie,而是一種促進健康(我是否可以用Well being 這個字?) 的物質,可以擺脫戒斷期他種成癮物質,緩和症狀,幫助入睡。大部分人並不會把這樣的藥物跟drogue連在一起。 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認知。可以探查移民們對BNZ的態度和認識,以及對此藥品的風險評估。

雜記

1。Nacionalismo   朋友生日一起喝啤酒,談到 Nacionalismo。他們說墨西哥與巴西是民族主義(按:這裡的「民族主義」指的並非國家想像的建構,而是人民對於自己國家的信心。)最盛的國家,當地的國民比外國人擁有更多的機會,而在哥倫比亞,人們擁有外國人迷思,一切的東西都要去國外鍍金回來才值錢,學歷好的是美國或歐洲(但不包括西班牙)的學歷,至於哥倫比亞自己出產的學位,則不在此列。外籍人士擁有比較好的機會以及薪水,勝過本地人,政府對保護本地人的工作權並不盡心。   不過話說回來,若在外資進入上,哥倫比亞本土的企業總是比外資來得受歡迎。這裡沒有星巴克(咖啡原產產地怎麼可能會有星巴克),有肯德基,但也有與之相抗的哥倫比亞本土肯德基,美國有Oreos,哥國也會複製一模一樣的東西然後改個名字。美國有Victoria's secret,這裡有 woman's secret (secreto de mujer)....企業可能不偏好本國的學歷與勞工,國人到是很偏好自己國家土產的產品。都會跟我說「這是哥倫比亞的,較好」。這也是他們民族主義的一種表現吧。 2。鬍渣   同一天認識鬍渣,喝啤酒時他就坐在我隔壁。鬍渣做過yaje,他說,那時他突然對自己的生涯失去了信心,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畢業,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強大的恐懼淹沒了他,他轉而向yaje求助。「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鬍渣說,「我那時候看到很多顏色還有很多很多的幾何圖形,然後yaje會給你一個啟示--只有你才能接收到的啟示,從此生命就再也不同。」至於是什麼啟示,鬍渣倒是沒有辦法形容。   bar裡很吵,我要了鬍渣的電話,決定下一次跟他吃個飯再談談他的yaje經驗。鬍渣也說可以介紹我認識那一位daida(chaman),只不過,那位先生要等到要喝yaje的人集滿二十個才做儀式,並是在離波哥大乘巴士大概三十分鐘遠的小村。希望近期內能有消息。這裡什麼都要等。 3。這裡什麼都要等。   被放鳥幾次後,習得了這裡的時間。      EP在努爾人當中描述到,努爾人的時間,以季節和事件分際。我想哥倫比亞人的時間就像水一樣有著不停向下流的特性。常常約好星期幾要一起吃飯,星期六一起出去,到後來都沒有消息。經過幾次我終於學到,口頭的邀請以及不拒絕是一種禮貌的表...